可量化的搜索流量运用
在SEO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中,经常遇到这样的困难和问题,所以有时在我们交流的时候会说SEO的人员应该是这个“神”也必须是这个“神”,每天应对老板、同事以及自己的各种“为什么”,在这些问题中,其中就会有类似“什么时候能涨? 那么,当我们把这些关键的数据指标列出来的时候,大家就有些明白了,这些指标其实是相互关联、作用的。 人员————站内数据————收录数据————搜索词数据————流量(ip) (常生) (产生) (产生) (产生) 多长时间完成才靠谱?这些在指标中的重要结点,就需要我们进行数据分析,要解析这些问题,需要先解析出来网站在搜索引擎现有的表现,才好预估,如何解析那: 1.收录比 站内的数据有多少被搜索引擎收录?这里就有个比值,我暂且粗略地叫它“搜索引擎收录比”用搜索引擎的收录量比上一个月站内浏览量数据(页面下载量的总量)。 2.流量比 这些关键词产生了多少流量那?这里也有个比值,暂且叫它“流量比”,用站内的流量比上关键词量(建议将数据模型的时间纬度拉长到半年以上,这样数据出来,会更加准确); 分析下站点在搜索的表现: 1. 分析收录比: 40/20 = 2(2个数据产生一个收录,50%收录) 2. 分析关键词:20/4 = 5(5个页面产生一个关键词,5:1的关键词生产) 3. 分析流量比:8/4= 2 (1个关键词产生2个ip,宏观看单体关键词的流量情况) 4. 分析工作量:编辑每天40篇/每天*20人= 800篇文章/ 天 有人会说,如果我的某个大流量词排名上去了,那整体都会变化,但其实我想说的是,如果你将数据模型中的数据放大、时间拉长,你会发现,在宏观数据中,单体关键词的排名波动,对于整体流量的影响甚小,尤其是在大型网站中更加明显,因为,流量的支点在于长尾、长尾的支点在于内容,所以宏观数据里,流量的支点在于内容数据量,而非某几个大流量关键词的排名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内容营销的原因。当然,如果你是一个新媒体运营人员,可以考虑一下这个方法,毕竟,你的粉丝是不会骗你的。 (编辑:银川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