粒子是永恒的吗—μ子寿命测试
随着我们逐渐了解更小的层次,我们会找到这些颗粒子不但存在期限,而且不同粒子之间的寿命相差还极大,有些只有不到万亿分之一秒,有些却比宇宙的寿命还要长。 1. “全新”的粒子? 在开始实验之前,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微观粒子的寿命,因为它可能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,甚至有一些违反直觉。当我们说一个人的寿命,指的是这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。如果要统计一群人的平均寿命,只需要把他们去世时的年龄加起来,再除以他们的总人数就可以了。 2. 指数衰变规律 μ子的衰变与其他不稳定的粒子和放射性核素遵循同样的统计规律—指数衰变规律。究其原因,在于它们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概率不随时间变化。考虑 t=0 时刻有N0个不稳定粒子,在任意时刻t剩余未衰变的粒子数为N(t),那么在经过一个很短的时间微元 dt 后,将会有N(t)λdt 个粒子发生衰变,即 -dN(t)= N(t)λdt , (1) -dN(t)/N(t)= λdt. (2) 对(2)式两边进行积分,得到 N(t) = N0e-λt, (3) 式中的倒数即为粒子的平均寿命τ=1/λ。注意不要把平均寿命与“半衰期 (T1/2)”弄混,它们之间的关系为T1/2= τln2 0.693τ。由(3)式可以知道,不稳定粒子的数量随时间按照指数形式减少。 3. 捕捉来自天空的μ子 弄明白了μ子平均寿命的概念以后,终于可以动手做实验了!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是,到哪里去寻找μ子?要知道在现实中可不存在出售μ子的卖家,也没有能装μ子的盒子。在之前课程中已经介绍过探测宇宙线次级粒子的探测器,这些探测器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来自天空的μ子,现在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工作原理。 4. 找出衰变的μ子 对于那些能量直接穿透闪烁体的μ子,探测器只记录到了它们进入的时间,但我们只对那些碰巧停留在闪烁体中并衰变了的μ子感兴趣。闪烁光电探测器无法明确地区分一个不明的信号是由μ子还是米歇尔电子产生,它们被一定程度地当作两个独立的事例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。 5. μ子为什么能穿过大气? 在测得μ子寿命以后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,那就是既然μ子的寿命如此之短,它们是怎么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呢?这样我们立刻就能算出从μ子产生到落到地面一共需要经历大约 100 微秒的时间,这几乎是它们平均寿命的 50 倍,按照公式(3)计算,μ子应该只有大约 10-20的几率到达海平面,但实验测量结果却远大于这一预期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 这个疑难只能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来解释。根据狭义相对论的钟慢效应,在以地面为参照系的观察者看来,以接近光速运动物体的时钟会变慢,因此高能μ子的寿命会远大于 2.2 微秒,使它们有足够的时间抵达地面。也可以换一个思考方式,如果以μ子作为参照系,虽然它自己的寿命还是2.2微秒,但是由于狭义相对论的尺缩效应,数十公里厚的大气层缩短到了只有几百米,μ子在衰变之前还是有很大概率穿透它。事实上,大量μ子能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,一直被当作是狭义相对论的有力证据之一。不过,科学家发现,即使是最小的粒子,也可以通过引力作用穿过大气层,这意味着它们的质量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。 (编辑:银川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