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Python 3中的序列 列表插值和积运算符
今天这篇我们来学习和了解“如何理解Python3序列,序列切片和相加操作是什么”,下文的讲解详细,步骤过程清晰,对大家进一步学习和理解“如何理解Python3序列,序列切片和相加操作是什么”有一定的帮助。有这方面学习需要的朋友就继续往下看吧! 在编程语言中,将以某种方式(比如通过编号)组合起来的数据元素(如数字,字符串乃至其他数据结构)集合称为数据结构。在python中,最基本的数据结构为序列(sequence,简写为seq)。 所谓序列,指的是一块可存放多个值的连续内存空间,这些值按一定顺序排列,可通过每个值所在位置的编号(称为索引)访问它们。 为了更形象的认识序列,可以将它看做是一家旅店,那么店中的每个房间就如同序列存储数据的一个个内存空间,每个房间所特有的房间号就相当于索引值。也就是说,通过房间号(索引)我们可以找到这家旅店(序列)中的每个房间(内存空间)。 在 Python 中,序列类型包括字符串、列表、元组、集合和字典,这些序列支持以下几种通用的操作,但比较特殊的是,集合和字典不支持索引、切片、相加和相乘操作。 字符串也是一种常见的序列(所以以下的例子以字符串作为),它也可以直接通过索引访问字符串内的字符。 序列中,每个元素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(索引)。从起始元素开始,索引值从 0 开始递增。 除此之外,Python 还支持索引值是负数,此类索引是从右向左计数,换句话说,从最后一个元素开始计数,从索引值 -1 开始。 注意,在使用负值作为列序中各元素的索引值时,是从 -1 开始,而不是从 0 开始。 另一种理解方式是:将序列想象成如下方的一个环: 红色值为元素,绿色值为正索引,蓝色值为负索引 可以发现序列的最后一个元素和第一个元素刚好相邻,方向与正索引的方向刚好相反,所以其负索引值是-1,。该序列有8个元素,所以最后一个负索引(也就是第一个元素)是-8,刚好等于该序列的长度的负值。 无论是采用正索引值,还是负索引值,都可以访问序列中的任何元素。以字符串为例,访问“W3Cschool”的首元素和尾元素,可以使用如下的代码: str="W3Cschool" print(str[0],"==",str[-9]) print(str[8],"==",str[-1]) 输出结果为: W == W l == l 序列切片 切片操作是访问序列中元素的另一种方法,它可以访问一定范围内的元素,通过切片操作,可以生成一个新的序列。 序列实现切片操作的语法格式如下: sname[start : end : step] 其中,各个参数的含义分别是: sname:表示序列的名称; start:表示切片的开始索引位置(包括该位置),此参数也可以不指定,会默认为 0,也就是从序列的开头进行切片; end:表示切片的结束索引位置(不包括该位置),如果不指定,则默认为序列的长度; step:表示在切片过程中,隔几个存储位置(包含当前位置)取一次元素,也就是说,如果 step 的值大于 1,则在进行切片去序列元素时,会“跳跃式”的取元素。如果省略设置 step 的值,则最后一个冒号就可以省略。 例如,对字符串“W3Cschool”进行切片: str="W3Cschool" #取索引区间为[0,2]之间(不包括索引2处的字符)的字符串 print(str[:2]) #隔 1 个字符取一个字符,区间是整个字符串 print(str[::2]) #取整个字符串,此时 [] 中只需一个冒号即可 print(str[:]) 尝试一下 运行结果为: W3 WCcol W3Cschool 序列相加 Python 中,支持两种类型相同的序列使用“+”运算符做相加操作,它会将两个序列进行连接,但不会去除重复的元素。 这里所说的“类型相同”,指的是“+”运算符的两侧序列要么都是列表类型,要么都是元组类型,要么都是字符串。 例如,前面章节中我们已经实现用“+”运算符连接 2 个(甚至多个)字符串,如下所示: protocol = "https://" url = "www.w3cschool.cn" print(protocol+url) 尝试一下 输出结果为: https://www.w3cschool.cn 序列相乘 Python 中,使用数字 n 乘以一个序列会生成新的序列,其内容为原来序列被重复 n 次的结果。例如: str="W3Cschool" print(str*3) 输出结果为: W3CschoolW3CschoolW3Cschool 比较特殊的是,列表类型在进行乘法运算时,还可以实现初始化指定长度列表的功能。例如如下的代码,将创建一个长度为 5 的列表,列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是 None,表示什么都没有。 #列表的创建用 [],可以指定长度 list = [None]*5 print(list) 尝试一下 输出结果为: [None, None, None, None, None] 检查元素是否包含在序列中 Python 中,可以使用 in 关键字检查某元素是否为序列的成员,其语法格式为: value in sequence 其中,value 表示要检查的元素,sequence 表示指定的序列。 例如,检查字符‘C’是否包含在字符串“W3Cschool”中,可以执行如下代码: str="W3Cschool" print('C'in str) 尝试一下 运行结果为: True 和 in 关键字用法相同,但功能恰好相反的,还有 not in 关键字,它用来检查某个元素是否不包含在指定的序列中,比如说: str="W3Cschool" print('A' not in str) 尝试一下 输出结果为: True Python提供了几个内置函数,可用于实现与序列相关的一些常用操作。 部分序列不能应用其中的部分函数,比如字典中不能直接使用list,详细的函数介绍请参阅相应数据类型的函数介绍。 这里给大家给几个例子: str="W3Cschool" #找出最大的字符 print(max(str)) #找出最小的字符 print(min(str)) #对字符串中的元素进行排序 print(sorted(str)) 尝试一下 输出结果为: s 3 ['3', 'C', 'W', 'c', 'h', 'l', 'o', 'o', 's'] 现在大家对于如何理解Python3序列,序列切片和相加操作是什么的内容应该都有一定的认识了吧,希望这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 (编辑:银川站长网) 【声明】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! |